湖北经济学院由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三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几经改名,校址几度变迁。2023年10月25日是抗战时期武汉沦陷85周年纪念日,也是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前身“湖北联中高商分校”西迁巴东办学85周年的日子。10月25—27日学校档案馆组织的校史档案考察组一行四人赴巴东县官渡口镇楠木园村、利川市汪营镇,重走学校西迁路,访旧址,查档案,问故人,沿循时间轨迹,寻访校史档案。寻访过程中,考察组共收集到85年前师生在楠木园村租住村民的房屋租约、学校会计主任的毕业证书、学生使用过的老物件等60余件珍贵校史档案。
重返故地,寻访旧址。1938年,日寇侵华战火延烧到湖北境内, 湖北省政府为了抢救战区学校、保存湖北教育的基础,将各公私立学校组成联合中学—湖北省立联合中等以上学校(简称“湖北联中”),由当时武汉卫戍总司令兼湖北省主席、第九战区司令官陈诚任校长,其下属学校冠以地名、科别、级别,称为“分校”,分校校长为副职。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湖北商业高等职业学校”合并其他学校,组成“湖北省立联合中等以上学校巴东高商分校”,简称“联中高商”。1938年10月底11月初,时任校长张翮带领学校师生跋山涉水历经艰辛,历时近2个月从武昌迁往巴东楠木园。学校西迁保存了民族文化的根脉,展现了国家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
(图一:楠木园村租房合约)
(图二:楠木园村老屋)
(图三:高商分校校具损失清单)
10月25日,考察组一行到巴东县档案馆查阅了学校当年办学的档案资料,查阅到1938年“联中高商”师生在楠木园村的房屋租约、学校向当时国民政府呈报的校具、教具损失报告和安排毕业生到国民政府见习的文件等珍贵档案资料。随后,考察组深入楠木园村寻访学校办学旧址,走访当年房东们的后代,他们均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但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师生们在祖屋租住求学的场景,为考察组提供了翔实的历史史料。“联中高商”全校高、初中各六个班,学生近500人。学校将王爷庙用作厨房和饭厅,在团防坪建教室一栋、篮球场一个,另搭茅屋作教室,借民房作宿舍。迁校楠木园期间,虽然条件艰苦、生活困难,但能免遭日军空袭,为师生们提供了难得的安全学习场所。次日,考察组前往巴东博物馆参观了依原貌复建的“联中高商”学生居住过的楠木园村老屋和王爷庙。
述往思来,赓续历史。1940年春,由于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军节节西进,宜昌陷入重重危机,西迁至巴东的各所学校虽然有三峡天险遮护,但日军时时对巴东县城进行轰炸。省政府下令各校另觅校址,再次搬迁。“联中高商”在建始、恩施、利川等地寻访之后,确定以利川汪营为新校址。1940年9月全校师生分两批从巴东出发,乘湖北省建设厅轮船“建阳”号经瞿塘峡抵四川万县,然后徒步折返湖北境内,经月余长途跋涉,到达利川汪营镇。学校租用了汪营镇外约二三里远的袁家大屋和苏家大屋(现址为利川二中所在地)。学校组织师生搭建了两群茅草房屋充作校舍,赶制教具,以最快速度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校园前临清江,后倚山峦,成为战争年代读书修学的理想之所。
(图四:与楠木园村房东后代的合影)
10月27日,考察组一行来到利川市档案馆,查阅到学校当年办学的教学、学生管理相关制度等珍贵档案资料。随后,考察组参观了利川二中校园,走访了袁家后代,考察组惊喜地发现,袁大爷家中依然保留着当年学生们租住祖屋时使用过的木柜。
(图五:与汪营镇袁家后代的合影)
(图六:学校会计主任的毕业证书)
抗战胜利后,“联中高商”于1946年8月迁回武昌,在原校址西卷棚继续办学,校名去掉“第一”两字,全称更名为“湖北省立武昌高级商业职业学校”,仍然被人们简称为“高商”。从武昌迁往巴东,巴东迁至利川,再从利川迁回武昌办学,学校坚守育人初心,厚植教育情怀,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一批批栋梁之材。
从巴东楠木园到利川汪营,考察组查找学校西迁办学的珍贵档案,走访“联中高商”不同时期的办学旧址,聆听村民后代们讲述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求学的感人故事,深入了解了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学校师生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考察组对巴东、利川人民在国家危难时刻向学校伸出援手,为师生提供学习场所表示感谢。
巴东县档案馆、利川市档案馆提供的珍贵校史档案,是对学校办学历史的最真实、最客观的记录,这些档案资料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馆藏资源,有助于校史文化研究,有助于凝炼拓展学校精神,对于学校存史育人意义重大。